找到相关内容3685篇,用时79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吉祥喜金刚坛城解析

    vasikarana),三角形则代表「降伏」(abhicaraka)。而四方形的「吉祥喜金刚坛城」正蕴含「增益」的功德,能「发最上菩提心,饶益一切诸有情」,修作是法,可使修行者身心清净,悲智双运,利益,...  吉祥喜金刚坛城解析   一、前言   十三世纪中叶以降,「藏传佛教」历经蒙元、朱明、满清三代朝廷更迭的尊崇提倡,已发展臻至颠峰的时期,并逐渐地与中原地区原有的「汉传佛教」相互合流影响,遂...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83585109.html
  • 蕅益智旭与天台宗——以《灵峰宗论》为中心

    这在其《念佛即禅观论》中就有说明。智旭在详论了念佛法门中所谓念佛、念佛、念佛的三种念佛观后又加阐述,谓“或不能作此三种念者,则但持名号,……若持名号,……与禅观非异,……与禅观非同,是谓胜异...真可)尊者已寂圜中,云棲(袾宏)老人亦迁安养,憨山(德清)大师远游曹溪,力不能往,”而其余知识又非其所好,所以“乃从雪岭师剃度”,雪岭乃憨山门人,为这个慕憨山之名而来的新徒命名智旭,号素华,后其...

    周齐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041685348.html
  • 南无观世音菩萨略解

    一解释,说:“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般若的智慧,照见五蕴皆空,所以能救苦救难。平常人执五蕴为世界、为我,就不能照见五蕴皆空,有、有、有人、有我。要能照见五蕴皆空,则人我、是非皆能消除。真正做到无人无我...内外,双照则仍历历分明,故与世间的四禅八定的仅存独头意识的境界不同,也与小乘的灭受想定有异经此四阶,再对照《楞严经》的耳根圆通法门,继续用功修行。   2、般若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法门   《...

    圣严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390085663.html
  • 无我——解脱的关键

    需先谈“我”是怎么来的。   这我是无明的产物,是由“思想捏造个思想者”而来,再经共同认同,成为世间共许的事实。但这思想有差错却不自知,若你去注意...不知道这看法对不对,有时还自问为何我会这样想。学佛后,才知道虽然自我的世界不外是心的反射,但这“我”只是个“观念”而已。人生烦恼的主要原因是不认识自我...

    杨云唐

    修行|无我|解脱|我执|烦恼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7/08074986048.html
  • 学《心经》用《心经》

    执着是“常”的,是不变的,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些执着就会有种种的障碍、纷争,是非、人我。如果大家能够觉得一切都无常,那么面对一切都会很和谐,很能够理解。你有这个观点,有那个观点,彼此包容,和谐共存。每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所受教育有差别,每个人对一切事物的理解有差别。所以,要把所有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很困难,要有包容,“以包容的心和谐”。包容了以后,我们再来慢慢地求同而存异。所以“空”的意思,是为了...

    净慧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6230686339.html
  • 索达吉堪布:《解义慧剑释》讲记 第八课

    的事情。“之证悟非移,说寂法性令解脱。”意思是说佛陀自己虽然有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等无量无边的证悟境界,但是将这些境界直接转移到凡夫人的身上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佛陀唯一让我们...要得受妙法,我不可能无条件给你传法,一定要有三个条件:如果你的身体、妻子还有儿子全部给我吃掉,那我可以给你传授佛法。后来国王已经答应了,之后食肉鬼准备先传法然后吃掉国王。所传的内容是:欲得乐,...

    索达吉堪布

    解义慧剑|二谛|窍诀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20214786466.html
  • 噶当派发展史概述

    传的四谛教授,有普穷哇所传的缘起教授,又有菩提宝传的二谛教授。其教授重点为:   a、四谛和缘起二种教授,重在明人无我义。   b、二谛教授,重在明微细法无我义。   c、修相换大菩提心的...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成立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十三世纪后逐渐流传于北印度、不丹、锡金、蒙古、尼泊尔、苏俄布里亚特与西伯利亚等地。   西藏佛教在教义、教团组织及行仪上,皆印度的大乘佛教末期发展而...

    寂照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33087454.html
  • 雪域风物:聆听西藏佛音

    当时著名的人物有仁达哇·宣奴罗追,此人学识丰富,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都曾从学习。中观学说开始逐渐受到藏传佛教各宗派的重视,中观应成派,本来已渐衰微,经过的努力,始得以重新发展,后为格鲁派奉为中观正见。   在佛教哲学上,该派学者的见解颇不一致,如萨班、绒敦等多人持中观续派见解,仁达哇则属中观应成派,释迦南杰起初是中观见,后转为唯识见,又转为觉囊派的空见。即以此派特别推重的“...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7/07363287465.html
  • 大乘佛法简易解

    寂灭境界,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译为“静虑”。言诸菩萨若能解悟净圆觉之理,以净觉心(指脑筋)“不取幻化及诸静相”,言不断六根,不止一念,视由视,听...彼;开物者,使天兼忘我。彼我双废者,守于惟守也(损之又损是老子;忘子又忘是庄子;开物成务是周易。)”六、吉藏〈中观论疏〉卷二有云:“有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

    月溪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51988617.html
  • 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

    大乘、小乘”之称是大乘佛教兴起后赞贬的一面之辞,佛法是平等一味的,实无所谓大小。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诸多印度教等神教思想和仪轨,大乘密教在这方面尤为显著。   通过前文的论证,大乘契经出之...推动。故此,公元1世纪以来大乘佛教的勃然兴起,乃“复兴”而非“新兴”。   大乘、小乘之称,既遍见于大乘圣典,也明载于《阿含》经中,武断地归咎于大乘“赞贬,一面之辞”,未免有失察之嫌!如《增一阿...

    净旻法师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08/06552488639.html